服務熱線 0755-85275319
5年來深圳PM2.5年均濃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 生態鵬城擘畫天藍水秀亮麗底色
鵬城三月,春意盎然,萬物復蘇。漫步梧桐山綠道,峰巒秀麗、云霧繚繞、植物茂密……宛若一幅漸次展開的城市畫卷。
深晚記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深圳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PM2.5年均濃度從30微克/立方米降至19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僅用4年時間補齊了近40年的水環境歷史欠賬,黑臭水體全面消除,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提升,茅洲河、深圳河水質為近30年來最好水平;開展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至6627萬噸/年。
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發展的歷史坐標上,2020年是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市域創建。這一年,深圳空氣質量穩居全國大中城市前茅。這一年,全市水環境質量進一步顯著改善,國考、省考水質斷面全面達標。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起點。“十四五”期間,深圳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目標是: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珠三角城市中,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路徑基本確立,“天藍水秀”成為美麗深圳生動寫照。
圍繞上述目標,未來5年,深圳初步構建綠色發展、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保護修復、環境健康安全和治理能力提升等五大方面21項指標,安排14項共100多個工程項目,并計劃在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環境治理能力以及聚焦氣候變化六大領域全面發力,在更高起點上,奮力譜寫生態環境新篇章。
據了解,2021年,深圳將圍繞大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固體廢物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以及環境噪聲等各項民生熱點環境問題,強化源頭治理、整體治理和系統治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深圳將科學編制“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確定碳排放達峰目標,出臺實施方案,開展碳達峰行動。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深圳將出臺2021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聚焦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此外,深圳還以“無廢城市”試點經驗為引領,全面提升固體廢物治理水平,高標準完成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驗收,總結深圳經驗,逐步形成超大型城市固體廢物治理模式。
數讀深圳生態環境
數說“十三五”
PM2.5
“十三五”期間,深圳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PM2.5年均濃度從30微克/立方米降至19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
水環境治理
“十三五”期間,深圳新增污水管網6460公里,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5萬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80萬噸/天,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760萬噸/日,其中624萬噸/日達地表水準V類及以上,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灰霾天數
“十三五”期間,深圳灰霾天數呈現下降趨勢,從2016年的27天降至2020年的3天。
機動車污染治理
深圳于2017年實施老舊車提前淘汰獎勵補貼政策,推進機動車污染治理。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淘汰老舊車21.94萬輛。經測算,PM2.5年均濃度可在原來基礎下降約1.83微克/立方米。
聚焦2020
空氣質量
2020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為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2020年,深圳全年灰霾天數為3天,創1988年以來新低。
無廢城市
2020年,深圳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54項指標和100項任務按期完成,46個工程項目建成投產,19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收集處理能力達93萬噸/年,各類固體廢物100%無害化處置。完成139個綠色制造體系認證和1426個“無廢城市細胞”建設,無廢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生物多樣性
2020年,深圳率先在城市尺度完成陸域生態系統調查評估,摸清全市現有野生維管植物1916種、自然生態系統動物559種。推進裸土地復綠面積達5.72平方公里。(來源:深圳晚報)
【展望“十四五”】
深圳生態環境將重點在六大領域全面發力
●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率先建設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標桿城市;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率先建設系統治理的標桿城市;
●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率先建設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的標桿城市;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率先建設環境治理改革創新的標桿城市;
●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率先建設環境治理能力卓越的標桿城市;
●聚焦氣候變化應對,率先建設主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標桿城市。